今天是2024年04月19星期五欢迎光临淮北市第四人民医院!
淮北市第四人民医院
急诊:18056145120

自然灾害灾区临时安置点卫生指南

发布日期:2018-08-19 浏览次数:4348

 自然灾害灾区临时安置点卫生指南

一、临时安置点分类定义

一类临时安置点场所:指在室内能提供住宿条件的临时安置点,如学校、宾馆等;

二类临时安置点场所:指在较大空间室内集中安排受灾群众生活的临时安置点,如:体育厂馆、工厂厂房等;

三类临时安置点场所:指在室外相对集中安排的临时安置点,如:搭建的帐篷和棚屋等

根据需要,灾区卫生部门可向当地政府提出设置临时安置点的卫生要求建议。以下为三类临时安置点的卫生指南,一类和二类临时安置点参考执行。

二、临时安置点地点的选择

1)首先要选择靠近主要公路,方便供给的地点,采取应急措施,搭建帐篷、窝棚、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,做到先安置、后完善;

2)选择地势较高、背风向阳和用水方便的地点,并有2%—4%的坡度,以便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,山区注意避开山口,城镇注意避开高层建筑物或工业废水、废水排放口及存放易燃、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附近;

3)远离有水和媒介相关疾病的地区,如伤寒、副伤寒、疟疾等;

4)避免在多岩石和不透水土壤处设安置点,不应在斜坡、狭窄山谷和沟壑处设安置点;

5)不能靠近工业区或被自然灾害破坏了的既往工业区,以免受到空气污染和其他危害的影响。

6)最好按原来居住状况进行安置。保持原来建制,按户编号,干群之间、各户之间相互了解,许多卫生问题可以有组织有领导地解决。

三、临时安置点环境要求

1)出于安全原因和减少因洪水或道路问题使避难所与外面隔绝的危险,安置点至少应有两条进出道路;

2)居住点之间应有8米的间隔,这样人们可自由通行,不被固定帐篷的桩子和绳索绊倒。这种间隔距离也有助于防止火灾蔓延。如果空地不够,不能满足此要求,那么居住点的间距至少应两倍于每个居住点的高度,且决不能小于2米。间距大于8米,可能导致随意排便,因此应予避免;

3)应有针对恶劣气候条件(如暴雨、暴风等)的基本自然防护能力;建筑材料尽量选用轻质、坚固、防雨、耐热性好的材料,如木板、帆布、帐篷、油毡、苇席、茅草等,防止棚舍倒塌压伤; 

4)棚屋等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,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。要设法降低室温,防止中暑,北方应注意夜间保暖防寒。

5)宿地要防潮、去湿、保暖,填平宿地周围的坑洼,清除杂草,排除积水,四周挖排水沟,床下或地面铺一层稻草、干草或草木灰去湿,或撒上一层生石灰吸湿,门口挂棉帘或草帘。 

6)为便于管理和控制传染病,安置营地可容纳人数不应超过1000012000 人,或把营地再分割成独立小区,每小区不应超过1000人;

7)在安置点周围以及道路两侧挖掘排水沟,特别在有暴发洪水危险时;同时要注意把水从避难所、厕所、临时医疗点等处引开;

8)为控制昆虫孳生,对难以排干的死水区可采取回填方式,也可用聚苯乙烯球或薄油层覆盖。对小水面也应适当排水,以免形成水洼。

四、临时安置点卫生服务设施

(水的供应

选择安置点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接近安全的水源,安置点备用水源按照优先顺序考虑如下备用水源:深井水、浅井水、雨水、地表水。指派一名专人对安置点内水进行消毒,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。按照相应标准对饮用水源进行消毒,并每日对余氯进行监测。建议每人每天家用洁净水最少为15升。一旦用水基本需要得到满足,则应逐步改善并保护水源。一般每250 人至少应有一个供水点。对水源应采取下列保护措施:

1)禁止人或动物进入水源地区,如有必要,应设置隔离墙和看守人员;

2)保证垃圾、粪便处理场距离水源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;

3)在河流或溪水取水点上游,禁止洗浴、游泳、清洗、饲养动物;

4)为保证水源不被污染,提高水井的质量,溢水的排泄及渗水坑等应与水井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。

5)对运水车运来的生活饮用水开展水质检测(余氯、细菌学指标);

6)如果安置点内没有贮水容器,准备一些可装水的水槽(采用PVC、玻璃纤维或石棉水泥制成的水槽)。这些水槽必须洁净,无裂纹,带盖;如果安置点内设有贮水容器,检查这些容器的质量和条件,确保容器足够盛放供安置点内人群使用的水量(20//天)。

(二)食品的供应

灾害期间临时安置点的食品供应要加强监督管理,把好食物制作、运输、储存、分发四个环节,加强对外源食物的宏观控制和做好灾害初期及后期的食品卫生工作,严防食源性疾病。 

1)建立外源食物的检查制度。对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做好卸货、储存、转运、分发的卫生指导。

2)把好食物分发关。分发食物时应尽量采用小包装,少量多次分发。注意不要使无包装的食物在食用前被脏手及不洁工具污染。食科学制定灾民粮食分配和食物分发规划,合理分配食物,特别要注意重灾区和非计划供应灾民的粮食供给。

3)把好食物运送关。根据食物的性质,采取相应的防止污染的措施,注意食物运输过程中的防腐、防雨、防蝇、防尘等,所用的各种运输工具都必须经过洗刷消毒处理。不使用化工专用车、垃圾车和近期内运过毒物的车辆等运送食物。注意上无棚顶,下无架垫的食物运输极易被污染及受潮。 

4)把好食物储存关。临时储存食品的场所应保持干燥、清洁,不放杂物,食品隔墙离地存放,注意通风、防虫、防鼠、防蝇、防尘、防霉变。 

5)防范营养缺乏症。要给受灾群众合理调整饮食,补充蛋白质、热量、维生素和矿物质。重度营养缺乏者需静脉给予葡萄糖、水解蛋白、氨基酸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 

6)预防食物中毒。在灾区提倡尽量使用煮、炖等充分加热的烹调方式,不吃生冷食物,不喝生水和不清洁的水。尽量不要吃剩饭剩菜,或在确定未变质的情况下彻底加热后再食用。

 (排泄物与废弃物的处理

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是防止腹泻病发生的重要因素,安置点排泄物与废弃物包括粪便、污水和固体垃圾等,处理要点如下:

1)临时安置点应至少为20人提供1处厕所,而且厕所应该建立在灾民都容易接近的地方,并开展宣传鼓励人们使用;

2)厕所应该设置在至少与水源相隔30米的地方,如果取水点在厕所上游,可适当缩短距离,但要控制抽水率,避免地下水倒灌回取水点;

3)公共厕所要求位于安置点的下风向,以避免公共厕所的气味;

4)在健康教育中,应强调随意大小便的危害性;

5)为临时安置地区配备集中垃圾箱回收处理站,并组织人员定期在安置点回收生活垃圾;

6)专业人员对集中收集的排泄物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,避免造成二次污染。如果没有特定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设施,则应建立收集、运输和最终废弃物处置设施,同时让生活在安置点的人群参与。

7)废弃物最终处理:挖出1.5米宽、1.5米长和2米深的深坑来掩埋废弃物。每天结束时,使用15厘米厚的泥土覆盖垃圾,并将其压实。此深坑可供200人的群体使用10天。如果人数较多,按比例加大深坑尺寸,最多可达3×3米。在填满深坑之前,使用厚达40厘米的压实泥土将其覆盖,使其与地面保持平齐。

(四)医疗卫生服务

根据安置点实际情况,按照每1000名受灾群众配置不少于1名医疗卫生人员的标准,建立临时医疗点或派出巡回医疗队,做好安置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;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,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;做好安置点消杀、灭虫和环境卫生工作;加强饮水和食品安全、保障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饮食安全;做好防控知识宣传和开展心理干预,消除恐慌情绪。